总是有同学们问:
“本科毕业是读研还是工作,听说企业现在看重实际,读研有用吗?”
“去国企还是去外企?“
“去打工还是去创业?“
“出国还是工作?“
“To be or not to be?”
别纠结了,去正规的地方,不管是政府、国企、大型民企还是外企。
今天去一位创业成功的公司老板那里,我问他喜欢读什么书? 他想了想,从办公室书架上拿出一本精装硬皮的《杰克·韦尔奇自传》,我说这是十多年前的书了,你怎么还看,很多管理方法都过时了啊,都互联网时代了啊。
他说,老兄有所不知,我一直在自己创业,现在公司也几百号人了,可是经常突然不踏实,觉得什么地方不对,错过了什么,想来想去是因为,我没有在大企业做过。
我又问了其他几位事业挺成功的老板,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
他们都说,打好基础,学会做事的方式,待人的方法,在严密管理的组织里脱颖而出。
有一位管理5000多人公司的老总说,“10年不抱怨,不要瞎蹦跶,踏踏实实做事。“
他说,你看那些国外牛逼企业的老大们,都是从基层做起,店员、一线销售,做上10年,当上公司副总一级独当一面,然后到不太大的公司做CEO独当十面,然后再回到超级公司做CEO。
我说这个不错,是不是故事有点老,现在人家都是20多岁创业,30岁就是亿万富翁。
当然这比较个别,对多数人不适用。
多数人不是天才,如果你是天才,也不会在这里无聊地刷朋友圈。
毕业争取去大公司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 学习做事的规矩。 怎么写报告,开会怎么做有价值的发言,不要写错别字;知道公司产品发布会是很重要的事件,要穿西装打领带不要穿球鞋。
二、 学习做人的规矩。尊敬领导,学会不让别人感到不适地拍马屁,用思想和业绩折服领导,该为领导拎包买盒饭不要计较,跟同事争论不要针对个人,不指桑骂槐,不撒泼,不用暗器,学会职场的游戏规则。你看美国总统选举,打成那样,输的一方要打电话给胜的一方祝贺。希拉里和克林顿老公都给新总统打了电话,老川普都感动了,真的感动了。
三、 见世面。大公司,特别是有国际范的公司,有很棒的培训,请牛逼的老师,创新开脑洞的思维。如果你被选为重点培养对象,还可以去国外培训。 听一个著名外企的高管说,他当中层经理的时候参加一个全球培训项目,一共五次集中,每次一周,每次去不同的国家,比如去马尔代夫讲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四、 最重要的,是大公司里聪明的人相对集中,环顾四周,到处都是榜样,某个领域的行家。 不是说小公司没有聪明人,而是你不用费尽心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导师和知己。
现在时兴大众创业,同学们中有天才,每天都可能出现新的小扎、小马云。 成功的人都会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不是装深沉,是他们自己经历的, 在痛苦地熬着等待成功的时候,你希望跟有力量的人在一起。
同学们中有天才,但是弱点太多, 经不起这个社会残酷的折磨,还是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磨练一下,先做好老板交给的每一件工作,每一件事情都有做得更好的可能,被老板挑剔惯了,自己也会挑剔自己,当高质量成为你的习惯动作,你才能在未来自己创业,当老大,面对各种不测时,稳住阵脚。
现在的问题是,找工作最好的时代过去了。
最好的时代就是有的选,国企、民企、外企,以前政府和大企业到211学校去校招,好学生还要被抢,用人单位总是担心去晚了,好学生都被人抢走。
有的企业非常狡猾,在大二的时候就跟学校勾结,设计一种特别的本加研模式,企业给实践机会,学生毕业到企业,当然也要签个协议,防止学生拿了学位自己跑掉。
现在学生多了,机会虽然也多了,但是企业不是都那么景气,正规的做法现在可能也没那么正规了,比如说那家去马尔代夫培训的公司现在撤掉了那个项目。
但是,还是要争取找一个正规的地方开始你的职场。 我第一个工作是新华社,到现在离开这么久了,还是感到,职业习惯的一半都来自于第一个单位,在新华社,做事的严谨,尊重事实,喜欢采访,善于倾听,关心大事,好奇八卦,文字功底,其实你去问在大机构做过的人,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堆。
当然,成功总是努力+运气,你需要冒一点风险,阿里巴巴最初的时候也不是一家“正规”的企业,每个巨人都有它的幼年和幼稚。
最大的问题不是你是否赌对了一个现在微不足道将来定成巨人的企业,而是你在这种煎熬中,是否收获着比煎熬本身更多的东西。
对于没有超强判断力赌定未来的人,还是争取进现成的正规机构,比如今天的500强,今天的BAT,如果失去了第一次机会,让它成为你的第二个机会。